郑板桥是哪里人?“旧书不厌百回读”的平仄韵脚是什么?

2023-02-24 13:32:32 中国机械网

郑板桥关于“竹子”的诗句有哪些

秋风昨夜渡潇湘,触石穿林惯作狂。

——清代:郑板桥《题画竹》释义:秋风昨夜渡过潇水湘水,惊动石头,穿过树林一贯发狂。惟有竹枝浑不怕,挺然相斗一千场。

——清代:郑板桥《题画竹》释义:只有竹枝浑然不怕,挺身而出与狂风搏斗。举世爱栽花,老夫只栽竹, ——清代:郑板桥《竹 》释义:世上人都爱栽花,只有老夫我爱栽竹。

不须日报平安,高节清风曾见。 ——清代:郑板桥《竹石 》释义:不需要每天报平安。

曾见过它清风一般高洁的情操。咬定青山不放松,立根原在破岩中——清代:郑板桥《竹石 》释义: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,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。

郑板桥关于“竹子”的诗句有哪些?“旧书不厌百回读”的出处

千磨万击还坚劲,任尔东西南北风。 ——清代:郑板桥《竹石 》释义:经历成千上万次的折磨和打击,不管是酷暑的东南风,还是严冬的西北风,它都经受得住,仍然坚韧挺拔,顽强地生存着。

写取一枝清瘦竹,秋风江上作渔竿。 ——清代:郑板桥《予告归里》释义:写出一枝清瘦的竹竿,在清风潇潇的江上做钓鱼竿。

秋风何自寻,寻入竹梧里。——清代:郑板桥《效李艾山前辈体 》食欲:清风何必自己寻路,寻到青竹梧桐中。

写来竹柏无颜色,卖与东风不合时。 ——清代:郑板桥《和学使者于殿元枉赠之作 》释义:写出来的竹柏没了颜色,卖给东风不合时宜。

衙斋卧听萧萧竹,疑是民间疾苦声。—— 清代:郑板桥《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》释义:一个凄风冷雨的夜晚,我在县衙书斋躺着休息,听见风吹竹叶发出萧萧金石之声,立即联想是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。

1.简介:郑板桥(1693-1765),原名郑燮,字克柔,号理庵,又号板桥,人称板桥先生,江苏兴化人,祖籍苏州。康熙秀才,雍正十年举人,乾隆元年(1736年)进士。

官山东范县、潍县县令,政绩显著,后客居扬州,以卖画为生,为“扬州八怪”重要代表人物。2.成就:郑板桥一生只画兰、竹、石,自称“四时不谢之兰,百节长青之竹,万古不败之石,千秋不变之人”。

其诗书画,世称“三绝”,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。[1] 代表作品有《修竹新篁图》《清光留照图》《兰竹芳馨图》《甘谷菊泉图》《丛兰荆棘图》等,著有《郑板桥集》。

“旧书不厌百回读”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

“旧书不厌百回读”出处

出自宋代苏轼的《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》

“旧书不厌百回读”平仄韵脚

拼音:jiù shū bù yàn bǎi huí dú

平仄:仄平仄仄仄平平

韵脚:(仄韵) 去声二十六宥(仄韵) 入声一屋* 平仄拼音来自AI,仅供参考;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,对比全诗即可判断。

“旧书不厌百回读”全诗

《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》

宋代苏轼

旧书不厌百回读,熟读深思子自知。

他年名宦恐不免,今日栖迟那可追。

我昔家居断还往,著书不复窥园葵。

朅来东游慕人爵,弃去旧学従儿嬉。

狂谋谬算百不遂,惟有霜鬓来如期。

故山松柏皆手种,行且拱矣归何时。

万事早知皆有命,十年浪走宁非痴。

与君未可较得失,临别惟有长嗟咨。

故书不厌百回读 郑板桥关于竹子的诗 宋代苏轼 旧书不厌百回读的平仄韵脚